2小时前
近几年,无源物联网(Passive IoT)凭借其“零电源依赖”的创新理念,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颠覆性方案。这项技术通过从环境中“窃取”能量实现设备自供电,彻底摆脱了电池寿命与布线成本的束缚,为海量哑终端的智能化管理开辟了新路径。
一、技术原理:能量捕获与反向散射通信的协同
无源物联网的核心在于“能量-信号”双模协同机制。设备通过能量收集模块捕获环境中的微能量,包括射频信号、光能、热能、机械振动等,将其转化为电能驱动芯片工作。例如,无源RFID标签通过接收读写器发射的射频信号,利用电磁感应产生感应电流,为数据调制与回传提供能量。而反向散射技术则通过调制载波信号实现数据传输:设备将采集的环境数据编码后,通过调整天线阻抗反射或吸收特定频率的射频信号,将信息“搭载”在环境电磁波上发送至接收端。这种“借力打力”的通信方式,使设备在极低功耗下即可完成数据交互。
二、核心特征:突破传统物联网的三大边界
零维护成本的长寿命设计
无源设备无需内置电池,理论上可无限期运行。以5G-A无源物联网为例,其标签在实验室环境下通过采集5G射频能量,可在180米范围内持续工作,寿命远超传统电池供电设备。这一特性在工业监测、仓储管理等需要长期部署的场景中优势显著,例如青岛海尔5G智慧工厂通过部署无源物联标签,实现物料自动盘点成功率99%,且设备零维护。
超低成本的大规模部署能力
无源设备结构简单,仅需能量收集模块、传感器与通信芯片,成本可低至0.3元/个。中国移动在零售商超盘点场景中,采用高频RFID技术实现月频次盘点,单标签价格优势使其成为海量消费品管理的首选方案。此外,无源物联网支持“一网多能”,如中移物联平台通过统一接入协议,兼容单点式、组网式、蜂窝式多种设备,进一步降低部署复杂度。
突破距离限制的组网进化
传统无源技术受限于能量密度,通信距离通常不足10米。而5G-A无源物联网通过创新空口设计与极简协议栈,将室内读取距离提升至24米,室外长距达500米。例如,在杭州亚运会电竞场馆中,无源物联标签可实时监测温湿度,覆盖范围覆盖整个场馆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蜂窝式无源物联网(无源3.0)利用基站规模覆盖优势,实现“全程全网”连接,为跨区域资产追踪提供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