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致电:0755-33942792 服务时间:9:00-18:00 微信
QQ
首页 > 资讯 > 物联卡 > 主权争议:当设备“觉醒”,谁掌握控制权?

主权争议:当设备“觉醒”,谁掌握控制权?

1小时前

当智能电表自动上报用电数据、自动驾驶汽车实时传输路况信息、工业传感器监控生产线每一道工序,一个隐秘的战场正在数字世界蔓延——物联网卡的安全防线与数据主权归属,已成为关乎国家安全、企业命脉与个人隐私的“必争之地”。

安全危机:物联网卡如何沦为“间谍工具”?

物联网卡的“小身材”下,藏着巨大的安全漏洞。传统SIM卡仅需物理接触即可复制,而新型eSIM虽支持远程下载配置文件,却可能被黑客通过伪基站发送恶意指令,篡改设备通信路径。更可怕的是“供应链攻击”:黑客在芯片制造阶段植入后门,让物联网卡从诞生起就成为“定时炸弹”。

技术破局:安全厂商正用“量子加密”与“零信任架构”筑墙。量子密钥分发(QKD)技术可确保通信密钥“一次一密”,而零信任模型要求设备每次通信都需身份验证,即使卡被盗取也无法冒用。

数据主权:你的数据,究竟属于谁?

当物联网卡将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传向云端,争议随之而来:数据所有权该归设备所有者(如家庭用户)、平台运营方(如科技公司),还是卡制造商?有工业互联网平台则以“数据共享能提升产业链效率”为由,要求企业上传核心生产数据,引发“技术霸权”质疑。

规则重构:欧盟《数据法案》率先明确“数据产生者拥有优先使用权”,要求企业必须向用户提供数据可移植权与删除权;中国《数据安全法》则强调“数据分类分级保护”,对关键基础设施数据实施“本地化存储+跨境审批”双重管控。技术层面,区块链与联邦学习成为“主权工具”:前者通过分布式账本确保数据不可篡改,后者让多方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前提下联合建模,既保护隐私又释放数据价值。

物联网卡的安全与数据主权争议,本质是技术演进与制度创新的赛跑。当5G+AIoT(人工智能物联网)时代来临,单张物联网卡可能同时连接10万台设备,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,任何安全漏洞都可能引发“蝴蝶效应”。而数据主权的模糊地带,则可能催生“数据殖民主义”——科技巨头通过控制卡与平台,间接掌控国家经济命脉。

 


(文章来源:http://www.wulianka.cn/news/6182.html
上一篇:物联网卡“卡脖子”危机:国产替代率背后的真相与机遇
下一篇:没有了

在线QQ

在线微信

售前客服一

售前客服二

电话咨询

电话咨询:0755-33942792

关注我们

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